安全环保政策趋严,中国农药企业未来发展之策
前言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天然来源或化学合成的物质。通常行业所说的农药指的是作物保护类农药。
农药行业产品虽然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但在耕地面积难以提升而全球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农药的广泛使用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
政策引导农药品种向高效低毒方向发展
在农药登记方面,重点开展对草甘膦、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多菌灵等已登记15年以上的农药品种进行周期性评价;对农业生产、人畜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有严重危害或者较大风险的,严把登记续证关口,逐步采取撤销登记或禁限用措施。2013年-2018年,中国农药登记数量以年均6.9%的速度增加,但2019年同比下滑62%。新政策下,农药登记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微毒、低毒农药登记数量占比不断提升,中等毒、高毒和剧毒的农药登记数量占比不断下降。
淘汰高毒农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按照5年内分期分批淘汰现存的10种高毒农药的目标要求,开展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工作、遏制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2020年选择2-3种高毒农药,开展风险评估论证,适时采取禁用措施。
由于农药登记难度加大,企业登记意愿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中国持证企业数量已从2017年的2200家缩减到2019年的1900余家,存量企业加速洗牌。
环保安监趋严促进产业转移
2019年“3·21响水事故”之后,中国政府对农药企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提升:江苏不再批准新的化工园区;不批准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新建产能;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危化品码头;新建项目原则上投资额要求10亿元以上。江苏作为中国最大的农药生产省,原药装置能力约占全国30%,江苏省的农药准入门槛加大,未来江苏省的农药新项目将很难形成有效产能。
当前,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环境发生变化,部分农药产品产业转移,企业倾向于选择综合制造成本低、产业配套较完善的承接地区,如果营商环境好将会加分。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产业转移也将逐渐步入优化产业链布局、协调产业转移和转型的新阶段。
2020年,中国农药行业将展现出产能扩张,需求增长,企业加速洗牌的特点。受江苏等沿海省份环保、安全政策升级等因素影响,部分农药生产企业将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典型产品如氟环唑、环丙唑醇、硝磺草酮、烯草酮、草铵膦以及新烟碱类产品。
龙头企业整合 行业集中度提高
环保等政策趋严,一些安全、环保不达标企业将逐步退出,《2020年农药管理工作要点》指出,在农药生产方面,严把农药生产许可延续关,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请或者不符合农药生产企业条件要求的,不予生产许可延续。在企业发展方面,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退出一批竞争力弱的小农药企业。同时,控制新增企业数量,督促相关农药企业按照规定进入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鼓励发展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淘汰高污染、高风险的落后产能,引导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大策略助农药企业做大做强
从全球来看,农药市场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伴随着大量农药专利到期,中国农药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从国内来看,安全、环保形势趋紧,供给端不断优化,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龙头企业逐渐崛起;研发实力突出、安全环保到位、产业链一体化的优质农药生产企业未来将获得稳定的销售收入以及更高的利润水平,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化信·咨询建议农药企业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未来布局:
(1)转型升级。中国农药产能过剩已经持续多年,供给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无效供给情况愈发严重。众多农药生产企业需要考虑自身优势和市场定位等因素,做出转型,包括:企业重组、技术创新、服务延伸等,增强企业竞争力。
(2)品种更新。先进农药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应继续保持较高投入,不断增加储备的新品种数量,为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及转型提供支撑。
(3)产业链延伸。农药企业应丰富产品种类,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实施一体化发展策略,提高企业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以及稳定供给优势。
(4)合纵连横。随着农药生产许可延续要求的升级,以及政府提倡通过并购整合推动农药企业做大做强,有实力的企业应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